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12个省份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国民储蓄率、减弱经济增长潜力,同时对应着劳动力资源稀缺性提高,劳动成本增加等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结构及经济运行产生的复杂影响,关乎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教育作为重要一环,将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
60万亿元老年消费市场,呼唤新型从业者
教育需要适时调整布局,培养满足新需求的服务人才
2019年年末,年近七旬的廖老师晒出了自己在三亚度假的照片,收获不少点赞。
国内某网络旅行平台2019年发布的《老年群体旅游行为报告》显示,老年人是高频次旅行群体,65%的受访老年出游用户每年出行3次以上,且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够独立完成在线预订。
不仅是旅游业,在养老服务业、老年金融业、老年用品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消费市场将达60万亿元,老年市场规模将达48.52万亿元,养老产业规模将达21.95万亿元。
宁吉喆表示,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既带来了挑战,也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
面对老年产业的迅速发展,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相关人才如何培养,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据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有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有30万名,出现了明显的缺口。
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已引起各方重视。近日,“北京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最高奖6万”的话题引发网友关注。北京市财政局、民政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以确保养老服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有关部门应该鼓励、引导职业院校养老类专业的发展。”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原副会长马树超提出。
教育需要适时调整布局以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其实早在2002年,职业院校就开设了养老相关专业。近几年,伴随养老产业的发展,职业院校的老年服务类专业和学生的数量都快速增长,但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瓶颈制约了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影响了老年护理类专业的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就护理专业而言,马树超举例,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技术资格类证书发展空间大,而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类证书的属性不同,目前缺乏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框架,影响了老年护理类专业的发展。“要让老年护理类专业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助力养老产业发展,就要加快构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形成职业资格类证书、专业技术资格类证书与学历学位证书的对应路径,让老年护理类人才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养老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马树超说。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就是学历认可制度逐步完善的重要举措。
2020年11月24日,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高峰论坛暨第十六届新解放教育讲坛上,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与16家企业进行了产教融合签约,与7所在沪部属院校、市属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签订了校校战略合作协议。
马树超解读,由于我国老年痴呆患病率伴随年龄升高而显著增长,医养结合的老年护理因更具养老优势而受到欢迎。例如,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与上海建工医院共同探索了养老护理类专业与医院护理部构建的共建共享机制。
对于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马树超认为,职业教育要强化类型教育导向的评价机制,推进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支撑的融合机制,形成产教融合高端引领、整体协同的优质专业教学体系。
人口老龄化也对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口老龄化对全社会相当多的领域都有深入和全面的影响,涉及老年教育、老年医疗、老年产业经济、老年心理、老年护理等领域,这为研究交叉学科、促进理论研究的外延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然而,当前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还缺乏针对老年人需求的研究。
“这提醒我们需要在高等教育中重视开展老龄化加深状态下社会的发展及需求的变化研究,需要更多应用性、针对性更强的研究。”马树超说,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也应该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的研究成果。
老年教育不只是唱跳、讲座、微课
教育需要帮助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圈子
“我想开花店,想学舞蹈、音乐等高雅兴趣特长,实现年轻时的梦想,所以报名老年大学。”家住山西省太原市的岳彩虹女士,是老年大学的一名学生。从2016年到现在,岳女士在老年大学上过舞蹈课、钢琴课,还登上了太原电视台参加舞蹈汇演。
早在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就提到,到2020年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要达到20%。
然而,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大学事业发展与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温书宇介绍,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远没有达到20%的既定目标。
关于未达到的原因,温书宇解释说,“目前老年教育的师资、场地、经费都有限,很难满足老年教育市场的需求。”
岳女士的儿子窦岳介绍说,“上了老年大学以后,妈妈的生活很规律,像学生一样每周上课,认识了好多新朋友。”
在温书宇看来,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的最大收获就是重新融入社会圈子,通过参与课程认识很多新朋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李兴洲也谈到,通过鼓励老年人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既能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也能增强老年人对学习行为的认同,关心社会发展,将自身视为社会重要成员,对遵守道德规范与社会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是对老年人自身,老年教育的参与程度对社会也有重要影响。李兴洲及其学生吕欣姗在研究相关课题时发现,老年人群体总量庞大,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压力攀升,同时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是否得到充分满足,直接影响着国民生活质量。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认为,提升老年教育主要会对社会产生四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小的细胞,家庭中学习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学习型家庭,不断完善家庭生活;对于企业和社会经济而言,老年教育会刺激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对于社区而言,老年人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社区和谐;对于文化而言,老年人本身就是鲜活的文化载体。老年人的存在使得文化有了更多传承和发展的可能性。”李家成说。
现在,老年大学的课程主要涵盖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等文化体育领域,但老年教育的空间远不止于此。
早前,“老年人冒雨缴纳社保被拒”“95岁老人被银行举起进行人脸识别”等新闻频出,老年人如何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这一问题被推到了眼前。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提到,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将加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能力列为老年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推动各类教育机构针对老年人研发全媒体课程体系,通过老年大学(学校)、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教育机构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温书宇补充说,我们现在也有类似的课程以讲座形式和微课形式开放,“但整体而言,还是不够”。
“老年教育是培养老年人生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马树超谈到,老年人也要与时俱进,努力跟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不断学习和汲取新知识。
2020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集中研究老年教育中的课程结构和精品课程。
“现阶段我们对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李家成说,老年教育课程设置需要更多地去研究老年人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和多类型的群体差异,应该有多样的课程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特别是不同学历水平的人的需要。同时,如何设计高品质课程及其实施的具体方式、方法,都需要更多系统研究。
上海老年大学的课程中包括了微信支付、打车等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也有金融理财等方面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也会帮助老人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研究老年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多元丰富的课程结构,不能只以唱、跳为主。”李家成说。
未来,老年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温书宇认为,未来老年教育发展主要有三种趋势:一是在办学模式上,由单一的线下或线上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目前老年教育的发展受限于场地、资金等现实条件,而线上制作微课、讲座等模式不仅能够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满足老年人更多方面的需求。
二是在办学投入上,由单纯依靠政府向多主体分担的机制转变。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老年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激发市场活力,联合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老年教育,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机制。
三是在办学功能上,由单一的“学”向“康养学游”的产业模式转变。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近期推出的“看江山”游学活动,以教学加旅游的形式寓教于乐。
对此,李家成认为,信息技术本身主要是辅助手段,网上的课程不能完全替代线下课程交往和共同学习的方式。而对于老年教育,不管是企业进入还是游学等模式,都要进一步规范其行为,课程设置需要找准其定位,明确是以消费为主要驱动还是以教育为主要驱动,这也涉及政府监管等方面。
李兴洲和吕欣姗在老年大学建设上还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方案:在建设老年大学、社区学习中心等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教育场所时,要设置无障碍通道、电梯、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面向公众的教育场所也需要增设轮椅、标牌与语音提醒、急救包等安全物资,为老年人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保障。
老年人不是家庭负担或保姆
养老、孝老、敬老还需加强全民老龄化国情教育
“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积极应对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表示,“但凡一个国家战略,教育一定要跟进,在广泛的服务点和贡献点上提出举措。”
全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曾在2018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上表示,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理念先行,而理念先行需要教育引导。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儿童对老年人的认识往往非常狭隘。”李家成说,“很多儿童觉得老年人就是吃完睡、睡完玩。我们得让他们知道,老年人也在学习,也是有价值的。”
家庭教育是弥补代际差异的重要单元。“家庭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最小单位,也是发生参与活动频率最高的场所。”李兴洲认为,老年人不该成为儿女供养的负担或家庭内部做家务的“保姆”,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转换年轻人的观念,将养老、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继续发扬,形成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教育主体地位,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在具体操作层面,李兴洲也给出了建议: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可以每周或每月定期召开生活交流会、知识分享小课堂等家庭学习活动,也可以鼓励孩子对老年人进行采访,写作口述史,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增强与祖辈的情感联结。
基础教育需要赋予尊老、爱老新的内涵。李家成说,“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一直有尊老、爱老的教育。但今天,我们要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地建构内在体系,完善相关活动的方式方法。”
李家成举例说,“我们以前学习敬老、爱老都是到敬老院去,给那里的老年人演节目、送礼物。这种方式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它的价值太有限。”
在李家成看来,互学的方式更有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向老年人学习方言、技能、传统文化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觉得自己不仅是被动的受予者,也可以是主动的给予者。”
在江苏省常州市,“隔代共学互学大学堂”的教育实践正在开展。2019年9月,龙虎塘实验小学和河海老年学校正式签订了隔代互学互访协议书。两校开启了每月一次的“隔代互学”活动。
孩子们走进老年学校,和老年人一起学习民族舞蹈、剪窗花、太极拳、抖空竹等传统文化课程。老人们则走进小学,和小学生一起学习科学、美术、音乐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与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目前还在探索中,但开放、互联、互通的意识是关键。李家成表示,“一方面,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另一方面,如果高校的教师和青年学生能够作为志愿者制度性地参与到老年大学的工作之中,青年人也会成为支持和帮助老年人的重要力量。”
观念的更新需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更需要政策的保障。
“打开老年人接受与进行教育活动的通道,可以将老年人不给社会添负担的心态扭转为帮助社会解决负担的心态,这首先要求国家依托政策法律,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看法。”李兴洲说。
从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开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多项政策相继出台。而《“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着力加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方面工作,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着力加强老年人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着力改善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支撑条件,确保全体老年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成果。
“政策的提出是一方面,理念的落地需要有效的机制激活。目前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政策发布到落地落实中间还有很多缺口,如何设置中间环节,推动落实,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马树超说。(郭馨泽)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