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日前有一位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孩子周末又面临无所事事的状态,建议考虑如何改善丰富孩子们的周末生活,让孩子周末有奔头。”
的确,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妇联等部门有责任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但我们也要明白,众多教育主体之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为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这就决定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拥有教育智慧,积极担起教育责任,而不是把育儿之责让渡给第三方。“双减”之下,孩子的教育留给家长的空间也在增大,这就意味着家长要跟上教育新变化,比如,教育观有必要及时升级,既要在宏观上跟得上社会发展,也要在细节处更懂孩子,明白孩子深层心理需要,掌握激励孩子超越自我的方法。
当前,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孩子的成长空间其实变得越来越大,家庭的可作为之处越来越多。但是,为什么一部分家长未能放下焦虑,反而生出新的焦虑?说到底还是当孩子从繁重的课外辅导中解放出来之后,家庭教育并没有主动填补空白,或拿出可行的教育设计,这背后是家长的教育观没有进一步更新,尤其是在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方面没有同步,而不科学的教育观势必不能带来优质的家庭教育。
现实中,的确有不少家长一看到孩子“无所事事”就犯愁,但孩子真的是无所事事吗?实际上,无所事事的并不是孩子,而是那些缺乏学习意识、把自己和孩子割裂来看待的家长。从行为特点来看,孩子是闲不下来的,不管是追跑打闹还是玩手机看电视,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度过时光。因此,看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将时间与精力用在有趣有益的事情上,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抑或家长的必修课。
综观那些优秀的家长,往往是怀着巨大的耐心,与孩子一起成长,愿意拿出时间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并在亲子互动中一方面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阅读、运动的热爱,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与小伙伴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反思自身,检视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心态、更适合的途径来因材施教。即使一段时间不在孩子身边,他们也会以各种方式增进与孩子的联结,让孩子热爱生活,探索未知。
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的责任,也会给家长幸福的回报,不仅让家长享受天伦之乐,也会让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只要善于设计,用心陪伴,都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跑步、骑行、轮滑、踢球、踢毽子、跳绳等运动,阅读、书法、手工等活动,不分城市农村,不论家庭经济情况,简单易行,效果明显,都可以让孩子在身体上强健起来,在心灵上细腻起来,在精神上丰富起来。
能否给孩子丰盈而快乐的童年,关键在家长。这需要家长不止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教育观上不那么功利,转而聚焦孩子的身心发育,注重激发其成长动力,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既善养浩然之气,又萌发鸿鹄之志。当家长做到了关注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家庭聚焦于孩子的人格养成,才能切实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教育不是哪一个部门、哪几个人的事,在助力下一代健康成长方面,政府应该担负责任,如组织开展对学生周末活动需求的专题调研,制定丰富学生周末生活的工作方案,但家庭教育不能冷眼旁观,同样重任在肩。善于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是一种现实要求,更是时代对所有家长提出的教育命题。(钟焦平)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