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学校在校级、学科与学科教师、学生及家校协作等层面,仍存在作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不利于“双减”工作的有序推进与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创设有效的作业管理机制成为实现作业减量提质的关键。
作业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蕴含着重要的育人价值。作业管理既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批改反馈等显性过程,又包括教师的作业设计理念、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教与学的互动评价、教与学的反思与提升等隐性因素。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作业管理的运行与改革,合理定位各自的角色、职能及其相互关系,达成互动共生,能有效实现作业管理主体结构的优化。作业管理机制就是把显性、隐性因素进行系统化组织,融合多主体之间的互动,推动多维子机制的运行,达成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在多层面的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多维能力与综合素养。
首先,完善学校层面作业管理的组织推进机制,凸显学校的顶层设计优势。目前,多数学校的普遍做法是将作业管理直接下放给教师,或者由学科教研组、年级组层面自行管理,这就容易出现学科间作业不均衡、作业总量欠把握的现象。“学科争夺战”频频发生,如音体美等学科不仅作业缺失,甚至上课时间有时还被其他学科挤占。这就要求学校应将作业管理纳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范畴,深入解读重要政策文件,精准把握学情校情,多元分析学生学习本质,提升系统思维意识与顶层设计能力,从单一学科的管理迈向多学科的整合管理,实现作业管理的校本化、内生化。此外,在系统思维基础上,学校可将作业管理任务项目化,如开展教师作业反馈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培训、家长陪伴话语培训等。通过完善作业管理细则,明确管理要求,将作业管理从抽象概念的解读转变为多个具体项目的实施,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落实责任到人到位,从而推动作业管理系统高效运转。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对作业管理的运行过程、参与人员与相关学科进行监督和调控,包括作业规划、作业设计、作业完成指导、作业反馈、作业检查公示等多个方面。
推行作业管理的学科优化机制,发挥教师的学科优势。学校应走出传统作业误区,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分学科精细化进行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在学校顶层设计框架下,一方面,教师结合所教学科内容,在作业的适切性、作业类型、作业时间、与其他学科关系、作业内容以及作业完成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布置符合学段学科特点、记忆规律、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的作业,实现作业布置分层化、弹性化和个性化。另一方面,经由学校统筹引领,学科教师之间可在多方面开展合作,比如通过整合学生学情、课程标准、教师经验等多维度依据,开展作业主题化集体备课;通过作业分层分类,设计错题与学习问题整合的导向性作业;通过轮流动态协作,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通过即时反馈与多元化评价,检验与保障作业的实效性。学科教师之间积极、及时的沟通与协调,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学科作业布置失衡、作业总量与完成时间超标,还可以形成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组建合作的学习型组织,提升教师自身的学科大局意识与教师专业认同感。
培养学生作业的自我管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是作业的使用者与完成者,作业内容完成的先后顺序、时间安排、重难点突破、自我纠错与自我反馈等内容都是学生进行作业管理的一部分。学生在进行作业管理时,应明确了解他们现有的水平、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以及如何进行学习。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有目标的刻意练习,不断尝试刚好超出自身当前水平范围的作业,聚焦不足,自觉地进行自我鼓励与自我纠错。当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管理方法时,其自我规划、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其思维方式与学习能力也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在教师与家长的引导下,学生应正确看待错误的价值,不要因为承认错误或者无知而产生过多的羞愧感,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分析问题,找到错误的原因并进行修正与反思,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教师与家长应相信作业可以塑造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刻意练习与坚持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转变,有效地完成作业,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
积极建构关于作业管理的家校合作机制,形成育人共同体与研究共同体。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促进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下,政策严禁学校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避免将教师的工作转移到家长的身上。这并非指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放手不管,而是需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关爱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研究表明,家长恰当的鼓励与期望对孩子提升学业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却常常采取一些不当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如过于严格的管理、过于松散的态度、过高的要求、过度的补习或额外的作业等,都可能对孩子学业造成不良影响。在学校的引导下,家长可适当学习理解孩子与教育孩子的知识,如了解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对孩子成长的不同影响;学习如何与孩子协商,安排其课余生活,如完成家庭作业、进行自主阅读、从事家务劳动、坚持体育锻炼等;学习如何有效表达对孩子学业成就的鼓励与期望,如鼓励孩子将学校中发生的趣事与他们分享等。在此过程中,家长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恰当的教育方式和交流方式,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形成家校育人共同体与研究共同体。
总之,系统化的有效作业管理机制应充分考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学科等因素,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遵循学生的学习本质与特点,并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切实达成作业的减量提质,实现高质量作业管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探索并完善校级层面的高效统筹机制、学科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学生作业自我管理的科学指导机制、家校协作与家长引导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学校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家校共同体等学习型组织,另一方面也成为“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机制创新的可行思路。(江淑玲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关键词: 推行作业管理的学科 优化机制 “双减”应发挥教师的 学科优势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