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得香了、视力好了、感冒少了,连成绩也稳步提升。用一招解决多个教育难题,在嘉定区华江小学,一颗小小的足球,给师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获得感”。
在这所开办10年的郊区学校,每周一节足球课,每年一季足球节,人人会踢球,班班有球队。足球训练风雨无阻,每天都要进行,可孩子们几乎没一个叫苦。根据学校的调研数据,四年级5班是学校足球苗子最集中的班级,也是整体视力水平最好的班级,学习成绩也最好。
这个新学期,随着“双减”落地,老师们欣喜地发现,支持孩子踢球的家长越来越多:比起学知识,从运动中汲取的精神养料,更有助于孩子养成自信、阳光的性格。
比赛或输或赢,都是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在华江小学,有两张照片走红于家长和学生之间。其中一张定格的是校U9男足队长戴松承,他头上缠着绷带,教练和老师都劝他下场休息,而他却坚持踢完比赛;另一张照片上,来自四(5)班的校U9女足队长羊乐萱在训练中弄伤了腿,无法参加比赛的她拄着拐杖来到球场边,为队友加油呐喊……
足球运动,不仅让孩子充分“动”起来,野蛮其体魄,也是一堂生动的德育课。在球场上,或输或赢,都有意义。“赢了,能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心;输了,则会在孩子间激发出巨大的凝聚力。”每当看到学生们因为比赛失利而抱头大哭、互相安慰,学校党总支书记朱晓露也会动容,给学生们以鼓励。
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不少老师还发现,更多男生变了——自信心大大提振,在校园的各类舞台上绽放光芒。朱晓露坦言,相比同龄女生,男生成熟得比较晚,尤其在小学学段,在各类评优活动中,通常女生的参与度更高。而上了足球课后,男生得到了更多关注,也更有自信心,参与校园各种活动的踊跃度大大提升,表现得到广泛认可。
“人人会踢球,班班有球队”,足球节“热力”传导整个社区
足球运动的“热力”,也很快从这所小学“蔓延”到周边社区。不少居民说,但凡听到孩子们热火朝天的欢呼声,就知道学校的足球节开始了,让整个片区都充满朝气、活力。鲜为人知的是,正是凭借一颗足球,华江小学实现了“逆袭”——从一所不起眼的新学校,成为如今社区居民口中的“宝藏学校”。
2011年9月,华江小学开始招生。起初,老百姓对这所家门口的学校并不看好。办学如何破冰?在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家长需求后,学校决定把足球作为办学特色之一。
2014年起,华江小学成为嘉定区足球项目布点学校。每周开展一节足球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了解足球知识,掌握足球运动技能。每年的4月至6月,学校会举行持续一个季度的足球节,以年级为单位,每天举行班际比赛。每逢足球节开始,校园便热闹非凡:学生们为班队设计海报,组成啦啦队加油鼓劲,家长也纷纷到场为孩子助威,足球的激情充满整个校园……
如今,“人人会踢球,班班有球队”已经成为了华江小学的一张名片。借助足球特色所辐射出的育人能量,学校本地生源逐渐回流,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大幅提升。
“双减”后,多样课后服务赢得家长口碑
时间回拨10年。朱晓露记得,建校之初,学校设立足球课和足球节、推动组建校队,并非一帆风顺。相当一部分阻力,来自家长。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踢球会影响学习;还有家长问,“万一孩子在比赛中受伤怎么办,踢球对升学有利吗”……各种疑虑排山倒海似地袭来。
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学校坚持走校园足球发展之路的决心。朱晓露耐心地给家长们打电话,一遍遍地做思想工作。原本不懂足球的她,通宵达旦地观看大量足球比赛、学习比赛规则。孩子们的比赛、活动,她更是场场不落,一方面为孩子们助威,另一方面也密切关注运动带给孩子的变化。渐渐地,很多家长被她的执着和真诚打动,同意孩子加入足球队。
跟踪数据的出台,更是转变了家长对校园足球的认识。朱晓露说,学校每学期都会跟踪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等数据,事实证明,参与足球运动的孩子,相关数据都很不错。
今年,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原本对校园足球持观望态度的家长们,也都站到了“大力支持”的阵营。如今,华江小学的足球课程,已经“踢”入了课后服务的内容:每天下午4:30-5:30,是足球社团的活动时间。原本安排在中午的班际比赛,如今也放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
以足球为试点,学校绿茵场外,少儿瑜伽、旱地冰壶、篮球、街舞等项目也纷纷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让更多孩子们动起来、“嗨”起来,更阳光。(张鹏)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