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00年出生的绘画专业学生赵思怡来说,采风起初不过是“见山画山,遇水绘水”,直到她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千生画千村”,走进了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上庄村,才在实践中更深刻领悟到艺术背后的文化源头。
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里,还有着保存完好的官宅民居,多处古井,电视剧《白鹿原》的取景地也在此。
“可古建筑一天天地更破旧了,壁画也脱落了不少。”一位住在明清古院落的大娘叹气。就在上庄古村,在“行走思政课堂”上,赵思怡萌生了一个想法:她要拿起画笔记录这座活着的村落,为文物保护做力所能及的艺术传播。
近年来,华师美院探索“思政+美育”协同育人模式,打造“笔尖上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创作课”三个维度的思政美育课,让美院千名大学生带着一支画笔去亲身体验人物风貌、时代发展。
2019年4月,绘画专业的李尘第一次去建筑工地上记录工人的模样。与课堂上的模特不一样,刚从建筑架上下来的工人身上、脸上沾满了污泥,头发被帽子压得扁平。李尘等待毛笔晕染开,回笔,勾勒眼周的皱纹,皴擦,绘出脸上的泥垢。再破墨,画眼,等到墨迹干枯,发丝画出了干湿浓淡效果,一个朴素的劳动者形象跃然纸上。
画笔在手中转动,大四学生李尘第一次从绘画细节中感受到了工人的艰辛,劳动的不易。
一群带着画笔的学生队伍以“行走的思政课”为主题,从武汉桂子山出发,一节节美育思政课堂在河南、山西、湖北、山东、湖南、云南等省的30余个地区基层“开讲”,用艺术的手法去观察家乡建设,去感受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之美。
在山西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赵思怡和同学们住进了窑洞。白天,这里的男主人穿着特色服饰,唱着山歌,接待游客,女主人开店,做起了小生意。“以前我们出去打工为生,后来村里发展旅游,家里忙不过来,我们就回来帮忙,又做起了家乡饭,日子越来越舒服哩。”四合院的女主人李银兰说。
脱贫攻坚的变化切切实实地印刻在了这个小姑娘的心里,退耕还林、乡村振兴不再是生硬的书面词汇。在实践中,一支画笔、一堂思政课把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硬核命题鲜活地融入了00后的画板之上。
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创作课”,华师美院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了《画说抗疫英雄传》,携手共青团中央制作“致敬战疫青年”漫画视频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去年国庆期间,发起“我和我的祖国”拉歌快闪活动,千余名师生用校花桂花制成五星红旗,用歌声向伟大祖国深情告白。
华师美院分党委书记付义朝介绍,美育思政课探索出一条崭新的育人模式,不仅用画笔体现时代风貌,也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创作,用艺术的方式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时代的印记在00后的笔下升华,美育思政课也扭转了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的误解。
对于从小生长在城市的大四学生陈语劼来说,从前画画只是一个追求艺术、表达自我的方式。她爱画漫画,也爱追二次元,很少关注新闻报道,总觉得国家政策跟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生活相隔太遥远。但参与《画说抗疫英雄》的编写,和同学一起用绘画作品记录了钟南山院士等英雄的抗疫瞬间,她发现自己从被动地接收思政教育,变成了主动去学习抗疫精神,甚至还运用了专业知识去传播时代的精神。
在美育思政课上,辅导员张爱发现同学们与平时不同的主动。他们带着画笔去跟村民交流,在图书馆查资料,把红船的历史用画作的方式记录下来。从事多年的学生工作,原本最让张爱操心的思政教育一下子被青春的力量激活了。
3年多的美育思政课沉淀下来,教育的力量在学生身上显现。
2021年暑假,师范国画专业的00后黄雨婷所在的社区出现了疫情。她主动报名做志愿者,她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抗疫中的一分子。
“美育思政课鼓励了学生与社会沟通对话,创作出了贴近生活、紧扣时代、反映现实的佳作,也引导了学生向上向善。”付义朝介绍,美术学院“思政+美育”三课实践共获评两个教育部项目、1个全国美育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等荣誉。
2001年出生的绘画专业学生郭晓琪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武汉人在抗疫过程中的乐观精神。在她的笔下,有给水果做手术的漫画小人,有水桶作防毒面具的漫画小人。她认为,“一支画笔可以传递欢乐,也可以传递新时代的红色精神力量”。(记者 杨洁 记者 雷宇)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